欢迎访问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互动平台>在线访谈
“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
来源: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发布日期: 2022-06-09 09:22   访问量:

杜其松: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今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将介绍近年来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并对《实施意见》进行深入解读。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朱德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效伟、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旭文、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嘉昂、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召根。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我是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杜其松。

首先,请朱德明处长进行新闻发布。

朱德明: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的朱德明。首先热烈欢迎同志们来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向各位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江苏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主要汇报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简要介绍近期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工作成效。二是解读今年4月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

第一,关于近期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探索创新保护途径与方法,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子。

一是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全省已有44个县(市、区)完成本底调查,30个县(市、区)正在开展。我们的计划是,2022年底,未调查的区域必须全面启动调查工作。2023年,要全面完成江苏省全域内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的摸查,全面更新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

二是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22〕18号),这是江苏第一个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的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文件,在完善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评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课题研究工作正在开展,正积极推动《条例》列入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立法调研计划。此外,我们还将修订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三是观测能力的不断提升。2月,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一期)建设方案》(苏环办〔2022〕39号),提出要按照“一横两纵+”的分布格局(“一横”为沿长江区域,“两纵”为沿大运河、沿海区域,“+”为低山丘陵区域),在省内建设20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初步构建省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四是探索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路子。为持续提升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高标准创造优质生态产品,“十四五”期间将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选择3-5个地方进行先行试点,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升,使物种栖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生物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通道基本建立,重点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生态供给能力全面增强。

五是生物多样性公民参与。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线下展览,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共同建设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科教宣传基地,出版了《江苏省重点动植物保护物种图册》,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方式定期发布相关工作进展。通过“蔷薇花信”“5.22”生物多样性日系列活动等各种途径,提高公众对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的了解、参与和监督。

第二,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

下面,我就《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和创新亮点等作简要介绍。

(一)出台背景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基因三个层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回顾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实践;10月12日,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讲话,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自然财富,生物多样性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0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提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直以来,我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围绕自然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发展主线,成立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编制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启动了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参与了COP15“美丽江苏”地方展区建设,举办了“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生了全局性变化。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的关键。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十四五”期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工作,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充分利用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现有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工程规划、科研课题等成果,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编制了《实施意见》。

(二)主要内容

在国家意见的基础上,《实施意见》构建形成“1+8+N”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体系。

“1”是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目标。《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国家2025年目标要求。其中,达到国家目标要求的为:林木覆盖率达到24.1%,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高于国家目标要求的为: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超过90%,完成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设江苏特色目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高于国务院批准规模,全省生态质量指数力争超过50,变化幅度力争达到“一般变好”。

“8”是明确8个重点工作任务方向。具体包括: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评估体系、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开发利用机制、严格执法检查和监督评估、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

“N”是提出若干具体的方案或措施。

(三)创新亮点

《实施方案》结合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情况,围绕10个关键词提出创新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江苏做法。

1.生态质量指数: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提出了涵盖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胁迫4个方面的生态质量指数,可用于评估县级、市级、省级行政区生态质量现状及趋势。在生态空间格局挤压破碎的江苏,生态质量提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2.生态岛试验区:通过统筹划定科学合理片区,对受污染、受损害、受破坏、受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科学的、积极的和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实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正向演替,是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空间和绿色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3.生态安全缓冲区:是指生态空间中具有消纳、降解和净化环境污染,抵御、缓解和降低生态影响的过渡地带,是江苏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功能与碳中和等具有重大效用。

4.生态系统活力:生态活力是衡量生态空间质量和生态系统活性状况的重要标准,是植被覆盖情况和水网密度分布的复合表达形式。

5.就地保护措施:江苏生态空间开发利用高度胁迫,难以实现大规模迁地保护,普及应用乡土适生、适地植物,形成稳定的地带性自然植被群落,使自然保护地体系、城市绿地系统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链恢复的基地。

6.重点保护区域:结合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针对长江江豚、麋鹿、丹顶鹤、勺嘴鹬、中华虎凤蝶、宝华玉兰等江苏珍稀濒危物种划定的重要区域,具备物种数量多、生物多样性状况佳、生态保护价值高等特性。

7.生态廊道: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水域、森林、湿地、绿地等生态系统,降低生境破碎化程度,打通动物迁徙和鱼类洄游通道,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

8.生物多样性相关名录:出台“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科学配置保护资源;制定“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指导外来入侵物种分级管理与精准监管;实施“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加强指示生物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表征作用。

9.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按照“一横两纵+”格局(“一横”为沿长江区域,“两纵”为沿大运河、沿海区域,“+”为低山丘陵区域),建设形成20个省级观测场站,开展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是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满足全省生态保护需求、补齐现有观测能力短板的重大生态工程。

10.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2021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试行)(第一批)》,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禁止、限制、控制行为,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的重要依据。

关于《实施意见》,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杜其松:下面,各位记者朋友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省广电总台新闻广播查多:刚才朱处长在介绍中提到江苏省持续在进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去年发布的总物种数是6046种,请问今年的数据有新的变化吗?

李旭文:大家好,我是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的李旭文。自2017年起至今,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全域大部分区域已经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工作,并计划在2023年前完成所有县域的调查。随着我们省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记录到的物种种类数也在不断的更新。经过统计,目前全省的物种数已经更新到了6903种,其中陆生维管束植物1999种,陆生脊椎动物449种,水生生物2537种,昆虫1918种。对比去年,一共增长了857种,其中增长的近60%的物种为水生生物。另外在调查中,也记录到了松叶蕨这样在江苏极为少见的孑遗植物小种群,并且生长态势良好,种群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具有极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

省广电总台融媒体中心陈超:目前,生物多样性调查正在进行当中,江苏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点省,调查当中有哪些新兴的方法,能不能介绍一下?

张效伟:大家好,我是南京大学的张效伟。在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构建过程当中,政府广泛应用环境DNA、AI识别等新型技术。联合卫星遥感实现天地空一体化的观测。首先我们采用了环境DNA对珍稀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生态健康指示物种进行了观测与识别。在水样采集后,环境DNA方法可以检测出生物物种遗留在长江等水域中遗传信息,从而可以高效快捷的知道水域内有哪些物种近期出现过,实现通过一瓢水识别一江鱼,小水滴识别大动物的观测效果。作为传统监测方式的有益补充,环境DNA的监测方法的使用,不仅相对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还具有监测范围更广,具有可重复性等优势。此外,这种方法也可以通过分析土壤环境DNA监测陆地生物多样性。目前我省已经着手制定环境DNA相关的监测技术标准,使其逐步成为监管部门常态化监测工作中所使用的方法。

另外,我们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研发的鸟类智能识别系统也已经投入了使用,并已经在洪泽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场站进行了搭建。这个系统是我省在生态监测领域开拓的新方向,能够通过高清摄像头的拍摄与AI智能学习算法,实现对鸟类的影像采集、识别、计数与种群分析,而且能够在监测过程中不断自主学习以提升识别准确率。对比传统的人工监测方法,不仅做到了24小时随时监测查看,而且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为快速掌握鸟类资源现状以及动态变化情况,有效保护、持续利用、科学管理鸟类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并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迈进。

现代快报卢河燕:去年底,《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的初衷,也旨在让长江休养生息,实现永续发展。请问从长江大保护的角度出发,江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长江江豚等水生的旗舰物种的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王召根:大家好,我是江苏省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王召根。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引导下,随着“十年禁渔”工作的启动,和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我们江苏省通过取缔散乱脏差港口码头、排污整治、修复岸线生态、科学增殖放流等一系列的生态保护修复举措,使得长江江苏段整体呈现出水生态健康状况不断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水生物种种群逐步恢复的趋势,改善了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现在江苏省内,不仅是南京新生洲-长江大桥水域和镇江征润洲-落成洲水域这两个长江江豚集中分布区常被报道有江豚目击纪录,泰州-南通水域等前些年的分布空白区也持续观测到了长江江豚。刚刚朱处长提到的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其中就有一个观测点落在我们镇江的豚类保护区,目前站点已经开始了基础建设工作,相信通过长期的、持续的观测,能够更为清晰的掌握长江江豚和他们的栖息繁育场所的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提供数据依据。

扬子晚报曹卢杰:请问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没有好的科普基地,带领更多人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引导大家共同守护身边的生态环境?

陆嘉昂:大家好,我是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陆嘉昂。去年,我们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共同建设的主题展馆—“运河湿地寻趣”为基础,成立了江苏省生态环境科教宣传基地。在展馆内,以动植物标本、微景观结合活态养殖,在给大家带来观赏价值的同时,也通过解说、趣味游戏和文字介绍等方式加强公众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呼吁更多人参与生物多样的保护。去年COP15大会期间,我们江苏省的“美丽江苏”线上展馆被收纳到“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馆线上展”中,大家可以直接在家中线上参观。这两年我们省生态环境厅也一直在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科教宣传的力度,每年“5.22”期间,除了“蔷薇花信”等主题活动以外,我们还经常和中小学联合举办一些科普活动,带领中小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知识。另外,刚刚朱处长提到的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各个站点在建设完成以后,也将承担各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科教宣传基地功能,届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参观和宣传推广,让更多人走进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实地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全省营造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中国江苏网强慧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江苏有什么领先于全国的新举措?

朱德明: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我们编制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自然生态保护规划》是全国首个自然生态保护类的专项规划。在立法研究层面,目前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在研究制定,我们正在争取把它列入省人大立法调研项目中。在生物多样性调查方面,我们江苏省目前已有超过80%的县域开展了本底调查工作,每年都在不断的更新我们记录到的物种种数,为我们江苏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切实的数据基础。

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从今年开始,我们将重点开展我刚刚介绍的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建设工作。依托于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通过综合热点区域的分布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珍稀物种濒危状况、关键物种栖息地重要性及生态系统代表性等因素,我们识别了江苏省内共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又兼顾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典型性,以“合并同类,共享观测;系统分类,区别观测”为原则,设置了这第一批20个观测场站,以开展持续的观测并获取长期、持续、动态、即时的观测数据,了解生物种群动态和关键栖息地的变化趋势,为我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们省生态环境厅编制的“两名录一清单”,也就是第一批《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也即将发布。这批名录清单的制定,将全面开启江苏省物种名录管理制度,通过对名录的查询,可以了解我们江苏省内到底有哪些物种需要保护,有哪些外来入侵物种需要重点管控,哪些物种的出现可以指征着生态环境质量在变好。

在生态修复方面,近年来我们省生态环境厅也不断的加大投入,除了山水林田湖草试点、生态安全缓冲区等举措,近期我们还开展了生态岛的建设。这也是我们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做出的一个突破,我们鼓励地方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以越过行政区域的限制,极大程度保障自然地理单元的系统性和连通性,进一步放大生态效益。

杜其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接下来的“5.22生物多样性日”活动还有很多,请各位媒体记者继续关注,并帮助宣传,谢谢!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苏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办公室)
      开发维护: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宣教信息处
地址:苏州市竹园路6号狮山金融创新中心5号楼16层-18层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656号
网站标识码:3205000017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219514号-1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网站支持IPV6